
10月21日,毕欣欣的这番话,在气候变化下农业应对策略大会上引发参会专家思考。“在气候变化中,农业到底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现场不少嘉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农业在气温上升中扮演的角色有好有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说,农作物生长与造林一样,会吸收二氧化碳,这是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是,许多农作物生产会排放大量甲烷,这同样会促进温室效应。而目前空气污染中的一氧化二碳主要来自化肥的使用。“农业在节能减排上有很多工作可做。”蒋高明通过实验发现,以秸秆循环利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主要特征的耕作模式可以将农田碳排放逆转为碳吸收,同时有机肥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进而提高粮食产量。
利用各类残渣堆肥、种植多年生作物覆盖土壤、改善牧场草场管理等这些农作实践都能起到土壤固碳效果。“农业靠天吃饭,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毕欣欣与蒋高明有着相同的思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就得从减排和适应两方面来行动,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至关重要。“为提高农户适应极端干旱气候的能力,国家急需切实落实在技术、物资和资金等方面的抗旱管理服务支持”,与会嘉宾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推广旱作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根据气候变化趋势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培育耐高温和耐旱作物品种;建立健全抗旱预警信息系统,加强抗旱预警信息的有效发布。